“它”,有一个“洋名字”,因形态各异,很多人不知其为何物;集合成产业的“它们”,却是饱含生命力的独特存在。
“它”叫法兰,是工业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零件;“它们”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“定襄法兰”。
在我省定襄县,每天有近3000吨各种形态的法兰锻件被发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该县300余家法兰锻件生产企业每年消耗的钢材超过160万吨。
法兰加工需要大量钢材,定襄县虽身处资源大省,却不是富矿地区,其地上也没有“盛产”不锈钢的生产加工企业,更没有下游企业在这里落脚。“定襄法兰”好似孤勇者,并非站在光里,却是山西工业品牌里“英雄”般的存在。
法兰锻件在装运前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检查检验。图为山西恒跃集团的技术人员正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。张玉虎摄
清朝末年,河北张家口尚义县新修的一座教堂需要装一道雕花铁栅门,定襄县龙门村的铁匠齐六元师徒接下了这桩“瓷器活儿”。
从汉朝兴起的定襄铁匠,历经2000年的传承,将定襄人的“尚勇”精神发扬光大。
本地没有资源,种地又不挣钱。20世纪60年代,大部分定襄人还在思考“吃饭”问题时,已经有外出闯荡之人凭着“打铁”的老手艺揽回来一些“别人不愿意做”的法兰加工项目。
“当时的工人,单日工资最高可以达到2元钱,2元钱呢!”山西天宝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闫志龙几乎是喊着讲出了这段故事。
无意间“闯kaiyun”入法兰加工行业的定襄人,在改革开放之后准确抓住了巨大的市场需求。20世纪90年代后期,一大批规模化法兰加工企业在定襄发展壮大起来,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。数据显示,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,定襄县近70%的财政收入来自法兰加工产业。即使在今天,这个产业也是全县近4万人的就业支撑。
一个甲子风云变幻,法兰加工产业在定襄扎下了根。“不靠矿不靠厂”的定襄人越战越勇,成就了今天全球法兰行业的“定襄制造”。
“企业不能倒,也不敢倒!倒了怎么养活这么多工人和他们背后的一大家子!”曾经分管工业工作的定襄县退休干部张海瑞告诉记者,2008年前后,定襄的法兰产业遭遇了一场大的危机:一边是全球经济盛衰变化下老工业的举步维艰,一边是一个支柱产业要养活全县几万人的客观现实。何去何从?
政府决策下,“定襄法兰”加工企业从传统乡镇企业转为公司化运作,同时搬离生活区,集中进行环保和技术改造升级,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,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。
技术专家们悟出了一个道理:法兰锻件之所以存在,因为它是必要配件。如果不进行技术改革,迟早会被淘汰。
大规模的技改,淘汰了弹簧锤、夹棒锤,催生了胎模锻、碾环锻、自由锻等。“夹棒锤时代”,一片风电法兰片在8个成熟技术工人同时作业的情况下,需要4天才能制成。而在新型碾环机操作下,5分钟就可以压制成型一片直径约7米的法兰片。
2016年之后,“定襄法兰”加工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,进军军工等新领域,发展管家营、众立等领军企业,打造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……成功跻身全国四大法兰锻造产业基地之一,总产值、销售收入均突破百亿元。
2021年,“定襄法兰kaiyun”货值占全国份额的24.31%,出口份额占全国总量的22.38%。
定襄县法兰锻造企业掌握着10余项国内行业技术标准,拥有30多项自主知识安全及专利技术。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全球框架协议下仅有的两家供应商之一——山西管家营法兰锻造集团有限公司,更是被称为业界的“黄埔军校”。
2021年,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,我省要建设“太忻一体化经济区”。定襄紧抓历史机遇,结合区位优势、产业承载优势,延链补链强链,解决“卡脖子”的关键核心问题;放眼全球化产业发展趋势,大企业进一步精耕细作,中小企业锚定“专精特新”;打造低碳“云平台”、供应链金融平台等,让企业吃下“定心丸”,持续激发其内生动力。
从“中国锻造之乡”升级到“世界法兰锻造之都”,曾经锻造了法兰“城邦”的孤勇者定襄,再一次被全世界认识!
“经过多年不断努力,定襄在锻造产业诸多领域已经取得长足进步,但在技术创新、管理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。下一步,我们还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精准把握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趋势,推动锻造产业走向标准化、专业化、智能化、集群化。同时还要引导企业树立‘向管理要质量、要效益、要发展’的理念,打造航母企业、百年企业、世界级企业,争当单项冠军、隐形冠军、行业冠军。”定襄县委书记赵亚静告诉记者。
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制造,从“打零工”到掌握市场话语权,从忻州走向世界,孤勇者并不孤独。山西老工业品牌企业的精神,山西企业家不抛弃、不放弃、敢突破、能打拼的勇气,成就了“定襄法兰”的大国匠心!
不被聚光灯照耀,却可以成就人才、壮大经济、服务地方,这才是“定襄法兰”这个孤勇者真正与众不同的模样!